当前位置:  > 足球新闻 >

德甲球迷为何辱骂霍普?50+1政策成源头,足球文化受冲击?

辱骂源自“50+1”政策

霍普被认为是逆行者

德甲球迷为何会指责霍普,这背后涉及德国足球的“50+1”规则和其独特的足球氛围。

1998年10月,德国足协正式宣告,对德甲与德乙的俱乐部进行组织调整。调整的核心是将球队改组为股份制企业。虽然俱乐部依旧维持会员制运营模式,但所属的球队必须转型为股份公司。此外,俱乐部具备转让球队股权的权力,前提是必须符合特定的条件。这种转让对象可以是特定的个人投资者,也可以是各类企业实体。

方案里提到的“特定条件约束”,就是德甲球迷们熟知的“50+1”规则。这个“50+1”指的是投票权而非所有权,而且并非限定在51%,哪怕是非整数的50.1%也符合要求。对“50+1”规则准确的理解是:组建有限责任公司(球队)的母公司必须持有超过半数的投票权。这项政策能确保球队继续由球迷所属的俱乐部管理,防止其落入类似英超那样由外资财团把持的局面。

“50+1”条款存在一个特殊情形,即所谓的“勒沃库森法规”或“拜耳法规”。依据该法规,若某企业在1999年1月1日之前,已经持续管理俱乐部和球队超过二十年,那么这家企业可以不受“50+1”条款的约束,实现球队的所有权完全归属。目前,德国国内只有勒沃库森和沃尔夫斯堡这两支球队能够适用这项法案。

德国国内,不乏拥护“50加一”措施的民众,这些人强烈反对某企业或个人垄断俱乐部运营,霍普则被视为打破该规定的特例。

霍普投资家乡球队

创德甲奇迹却被认为钻空子

霍普是德国足球商业运作的典型人物,少年时与足球产生联系,曾经还在霍芬海姆青年队接受训练。后来他没有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,而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商人。通过经商创业积累了巨额财富之后,霍普发现他家乡的俱乐部已经跌落到非常糟糕的境地——1988年的霍芬海姆已经沦落到了只能参加德国第8级别联赛的低水平比赛。

霍普是“霍村”的忠实支持者,因为热爱足球,也感谢俱乐部培养他,从1989年起开始资助霍芬海姆。他购得了俱乐部绝大部分所有权,并且持续不断地为球队投入资金,多年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。和普通资本家购入球队后大量购置外援的做法不一样,霍普最初把大量资金投向了球场、训练基地以及青年训练营的打造,他并非想要直接购得佳绩,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投入,逐步让本队发展成为能够长期保持竞争力的德国足球核心力量。

德甲50+1政策 霍普 霍芬海姆_德甲关系 霍芬海姆

老板霍普

德甲关系 霍芬海姆_德甲50+1政策 霍普 霍芬海姆

霍普为霍芬海姆球队注资之后,这支队伍从德国第八级别联赛开始征程,稳步攀升,于2006至2007年度成功晋级德乙联赛。在2007至2008年度,霍普为球队投入将近1900万欧元用于引进新球员,实力大幅提升的霍芬海姆在赛季后半段表现抢眼,最终成功闯入德甲联赛。自2008至2009年度加入德甲联赛以来,霍普继续对球队进行大量资金投入,帮助这支队伍在德甲联赛中站稳了脚跟。

大约二十年里,霍普把一个居民不足三万的小城队伍推向了德甲联赛,并且投入重金为球队打造了可坐三万多人的莱茵-内卡体育场馆,该球场平均每场吸引两万以上观众,成就了一段令人瞩目的足球佳话。根据外国媒体消息,从1989年他负责霍芬海姆开始,已经投入资金超过三亿欧元,个人持有俱乐部股份高达百分之九十六,不过实际掌握的投票权仅占百分之四十九。

德甲50+1政策 霍普 霍芬海姆_德甲关系 霍芬海姆

霍普进入球场感谢两队球员的支持

但是,三十年来对球队的投入,让霍普在俱乐部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威,他做的任何决定几乎都能得到俱乐部所有成员的完全拥护,因此,许多球迷认为霍普的绝对权威损害了德国足球的传统,指责他利用了“50+1”规则,认为他违背了德国足球最核心的原则,被球迷嘲讽为“不尊重足球历史的金钱至上者”。

霍普的锐意商业革新,引来了众多草根足球者的激烈批评,他们指责霍普将金钱大量投入霍芬海姆,视之为对球队的侵蚀。霍普因此自霍村升入德甲后,便成了部分狂热球迷的攻击目标。即便在主场比赛时,也有客队支持者举着标语,对霍普进行人格侮辱。

红星新闻记者何鹏楠王浩儒

编辑 姜山

标签: 德甲关系霍芬海姆 
集锦VIDEOS 更多>